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全球AI制药领域融资项目数量为26个,总金额为7.83亿美元。回想去年同期,融资事件达到42起,融资总额超24亿美元。短短一年,融资项目接近腰斩,金额更是砍去三分之二,AI制药从炙手可热到如履薄冰。自2022年以来,资本寒冬席卷整个生物医药领域,AI制药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萦绕在每个身处冰点的CEO和投资人的问题是:寒冬将在何时结束?生物药受青睐,投早投小趋势明显
据智药局监测,2023年Q1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总事件26起,中国9起,美国11起,英法德加以及爱尔兰、以色列各1起,中美两国牢牢占据绝对地位。
从融资金额来看(以美元单位计,剔除未披露金额的项目),501-1000万美元和1000-2000融资交易数量并列最多,合计占比56%,2000万美元以内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比近七成。
每个项目的平均融资金额为3011万美元,不及去年第四季度的3958万美元,投小趋势进一步加强。
从融资轮次来看,A轮及A轮之前轮次占比近八成,与去年全年相比占比进一步提高,市场资源进一步向早期投资倾斜。
从细分领域来看,专注于生物创新疗法的公司占多数,其中AI+基因组学/疗法项目和AI+蛋白质疗法/设计数量分别为6个和5个,分列第一、第二。春天或在不远
尽管目前的市场环境还难言转暖,但近期相关事件的催化让我们嗅到了变天的信号。首先是近期ChatGPT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AI浪潮。在展示出令人惊艳的语言处理能力的同时,ChatGPT也成功在上线两个月后实现全球月活用户突破1亿,打破世界记录,显现出广阔的商业价值,目前OpenAI估值已经接近300亿美元。ChatGPT的出现,也让AI制药再一次站上风口。二级市场上,与AI有关的CRO受到市场热捧:早早应用AI技术用于分子计算的成都先导(688222.SH)的股价近期一路上涨,收获多次涨停。而包括复星医药在内的多家药企也纷纷在业绩交流会上提到AI在其业务中的应用落地。而在一级市场,创业者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暖意。AI制药公司高管表示近期投资人来找他们的次数明显变多。一级机构从感兴趣到投入真金白银需要时间,但这一过程不会很久。多家初创企业向智药局透露其将在二三季度完成其下一轮融资。小环境改变的同时,笼罩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大气候也在发生改变。综合美国通胀、失业率的变化以及银行业风险事件,3月美联储虽然决定继续加息25bp,但关于未来加息的表述有所弱化,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加息周期已接近尾声,5月不加息的预期概率提升。美联储可能会提前结束加息,虽然并不意味着流动性环境的立刻宽松,但也会使得市场因素边际改善,尤其是对于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国而言。此外,进入2023年,已有两家中国AI制药企业上市或表达上市意愿。专注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靶向疗法的AI制药企业硕迪生物(Structure Therapeutics)今年2月3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日股价报收26美元,大涨73%;2月28日,知名投资机构古根海姆(Guggenheim)对硕迪生物首次覆盖评级为买入,最新目标价50美元。3月24日,香港交易所宣布将在《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特专科技公司一个章节(即“18C”),目前潜在上市申请人共有11家,晶泰科技在列。AI制药企业上市步伐的开启,对入局的投资人而言,不仅使其获得可以对标的价值参照,更好地为潜在项目进行合理估值,更为重要的是,先行者的顺利上市也会坚定投资者的信心。写在最后
对于AI制药公司而言,最黑暗的日子已过,但好日子还没有到来。乍暖还寒时候,对于中国AI制药公司来说,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虽然国内目前尚没有倒闭破产的企业,但根据智药局监测,有多家成立8年以上的AI制药企业至今仍没有临床管线,也没有公开的合作业务,这些公司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也要提早做好准备,将重心放在新药研发的同时也要注重拓展短期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业务,而对于非核心的管线该砍就砍掉,不要留恋,让公司尽早能够依靠自我造血存活。谨慎在于要对企业自身风险拥有准确评估,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九死一生并不是修辞上的夸张。此前丰硕创投对国外知名医药媒体Firece 20年来每年评选的“Biotech15强”(近300家)之后的发展进行了追溯,结果发现,倒闭或者被并购是这些公司大概率的结局。面对如此惨烈的现实,我们也要保持乐观。医疗健康永远是刚需,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回归核心价值,那么一时的波动只会是个短暂的插曲。